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,将巨额遗产留给朱德,临终提出一个特殊要求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
中国革命得以取得最终胜利,当然离不开抛头颅洒热血、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们。

但是,在强敌来袭、山河破碎的抗日战争时期,外部支援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。

也正是在此期间,中华大地上涌现了一批舍己为人的国际友人。

其中,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、来自德国的贝尔、来自奥地利的福莱,都在我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。

而这些人当中,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或许是最为特殊的一位,为了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,她在动荡的局势中坚守13年。

后来,她因病被迫返回西方,直到去世前,她留下的遗言仍与中国息息相关。

那么,史沫特莱到底是何许人也?她又为抗日战争做出过怎样的贡献?为何她会将全部遗产留给朱德?

巨额遗产,全部留给朱德

1950年4月28日,英国伦敦的一家医院内异常寂静。

一个虚弱的中年女人躺在病床上,双眼无神地望着窗外,思绪似乎早已飘向远方。

此人便是史沫特莱,由于常年在一线战场上奔波报道,她过惯了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的生活,所以健康受到了极大损害。

回到美国家乡后,她又遭受美国的残忍对待,更是身心交瘁。

从此以后,史沫特莱的身体健康便每况愈下,最终被确诊为胃癌晚期,不得不接受风险系数极高的切胃手术。

这一天,史沫特莱躺在床上出神,然而,她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安危。

恰恰相反,她一直都期待着身体好转之后,尽快履行当年的承诺,回到中国参观。

不过,她意识到,这个承诺恐怕要失约了,于是,她用颤抖的双手拿起了钢笔,在信纸上写下了遗言。

5月6日,史沫特莱的手术如期进行,不幸的是,这场手术以失败告终,史沫特莱倒在了手术台上,一代知名记者就此陨落。

不久后,一位友人收到了她的遗嘱。

由于史沫特莱出版过大量如实报道中国状况的书籍,获得了不菲的稿费,仅在德国底兹出版社便存有60万克朗,所以拥有一笔巨额遗产。

按理说,她的家乡还有父母亲人,这笔钱应该会留给他们才对。

然而,当友人打开遗嘱时才发现,史沫特莱这笔钱,既没有留给父母,也没有捐给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出版社,而是指明要全部交给一个叫做“朱德”的人。

直到这时,友人才意识到,虽然已经离开了中国9年,但史沫特莱的心始终放不下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的地方。

于是,史沫特莱的朋友便积极与我国使馆联系,最终将遗嘱和遗产一同交给了时任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。

当朱德收到这笔沉重的“礼物”时,他不禁愁眉紧锁,当年在战场和史沫特莱谈笑风生的场面也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遗产,史沫特莱还在信中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。

当看到这个要求时,朱德略有平复的心情再生波澜,而眼泪也不禁簌簌落下。

那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为何要到中国?她又是怎样与朱德结识的?她提的特殊要求到底是什么呢?

这一切还得从头开始说起。

贫苦出身的记者,来到中国寻根

1892年,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。

在当时的国人看来,“自由”的美国仿佛是人间天堂,但对于史沫特莱而言,美国却是一个十足的地狱。

因为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,处于美国社会阶级的最底层,所以,史沫特莱从小便遭遇了无尽的挫折和磨难。

9岁那年,因交不起学费,史沫特莱被学校强制开除,年纪轻轻的她,只好靠当报童补贴家用。

在那个顶层肆意挥霍、纸醉金迷的国度里,史沫特莱每天起早贪黑,却连维持温饱都成为问题。

直到18岁那年,史沫特莱才在亲人的资助下进入一所学校就读,虽然她底子差,但却很快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字天赋。

经过几年的磨练,她决定前往大城市纽约奋斗。

也正是在那里,她见识到比家乡更加残酷的资本主义现状——离挥金如土的华尔街不远处,便林立着破旧的贫民窟。

这一幕狠狠地刺痛了史沫特莱,因此,她决定从事记者行业,为底层人民发声。

此后,她积极游走于社会各界,并且先后在《纽约呼声报》《号角》等进步报刊任职,揭露了大量美国社会的阴暗面。

但也正因如此,她受到了来自美国的针对。

1918年,美国政府指控她企图煽动反抗英国统治的叛乱,史沫特莱由此含冤入狱半年。

被释放后,史沫特莱不敢继续在充斥着恐怖氛围的祖国生活,便前往欧洲各国游历。

最终,她落脚德国,一直生活了近十年。

在这期间,史沫特莱系统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,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兴趣,通过研究大量资料,她撰写了不少报道中国的文章。

不过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,为了找寻精神归宿,1928年,史沫特莱决定亲自到中国考察。

当时,中华大地战争不断,西方各国也是虎视眈眈,但史沫特莱还是坚持前往,为此,她甚至途径苏联,来到中国。

此后,在战火中,史沫特莱四处奔波,用鲜活的笔触如实记录下发生的一切,也给世界各国呈现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。

不仅如此,她还和宋庆龄、鲁迅以及丁玲等中国各界名流结识,在中国文化圈内,她也开始小有名气。
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史沫特莱在中国的生活并不顺利,国民党受到美国指使,对史沫特莱一再打压,甚至撕毁了她的护照,污蔑她为间谍,并将其扣押。

后来,史沫特莱据理力争,并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得以出狱,但国民党却一直对她进行了严密的监控。

初遇朱德,为其撰写传记

1936年,在共产党员刘鼎的帮助下,史沫特莱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。

当时,史沫特莱在共产党中声名鹊起,很多人都十分欢迎她的到来,朱德甚至亲自前来迎接。

在与朱德见面前,史沫特莱其实早就听过他的大名,对他的军事指挥也甚为钦佩。

在史沫特莱的想象中,朱德应该是一位高大威猛、穿着整洁军装的高级将领,然而,两人正式会面时,史沫特莱却彻底傻了眼。

原来,当天朱德身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,脚着一双破草鞋,头上则戴着十分破旧的帽子,完全没有名将的影子,反倒更接近朴素的农民。

看着史沫特莱惊讶的表情,朱德不禁哈哈大笑起来,他二话没说,只是张开双臂,逐步向史沫特莱走来。

直到这时,史沫特莱才意识到,伟大的将领并不需要光鲜亮丽的衣衫衬托。

朱德沉着冷静、自信大方的神态让她深深着迷,于是她热情地迎了上去。

并和朱德紧紧地抱在一起,随后,她还亲吻了一下朱德的脸庞。

在交谈中,史沫特莱再次受到震惊,朱德虽然其貌不扬,但谈吐间却相当文雅,德语、英语、法语都用得十分熟练。

其实,朱德早年间曾前往欧洲留学,也曾阅读过大量书籍,文化知识甚至不在眼前这位专业记者之下。

经过详细交流,史沫特莱彻底被朱德的人格魅力折服,于是她产生了一个想法——以抗日战争为背景,为朱德写一篇传记。

在史沫特莱的强烈要求下,朱德同意了她的请求。

此后,不管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,还是在运筹帷幄的军营中,史沫特莱几乎寸步不离地呆在朱德身边,也详细记载了他的一举一动。

“为了国家,一切都值得”

1937年7月,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,国内抗战形势更加严峻,为了保障史沫特莱的人身安全,朱德让她呆在后方,但史沫特莱却坚持要上前线。

两人谁也拗不过谁,甚至闹到了毛主席那里。

最终,毛主席一锤定音:“让史沫特莱同志去前线报道比整理资料更有价值嘛”。

就这样,史沫特莱不停在险象丛生的抗日战争上穿梭,也一再见证了朱德临阵指挥的英姿。

好景不长的是,1938年,史沫特莱不幸从马上摔下受伤,彻底无法呆在前线了,于是她遗憾与朱德告别。

临别前,两人都依依不舍地表示要“尽快见面”,但史沫特莱怎么也没想到,这次分开竟是永别。

此后,史沫特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养,期间她也没闲着,整理、收集了大量资料。

康复后,她继续在战场上奔波,并配合国际卫生组织,救助抗日伤员。

在这段时间内,史沫特莱见证了太多不畏牺牲的中国军人,她内心中的同情、钦佩、愤恨都越积越多。

直到1940年4月的一天,积攒已久的情绪终于得以宣泄。

当时,日军在平汉线一带对中国军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,为了彻底歼灭我军,日方甚至动用了化学武器。

经过一番鏖战后,虽然守住了平汉线,但很多军人已经被毒气所伤。

史沫特莱在救助伤员时,恰好见到一名吸入毒气、大脑受损的士兵,当时,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。

史沫特莱询问他时,他只是勉强地挤出了一句话:“为了国家,一切都值得”。

不久,这名士兵便垂下头去,再也没有醒来。

一时间,史沫特莱的心里五味杂陈,眼泪终于如泉水一般涌出,她对中国人民的崇敬,也在此刻达到了巅峰。

惨遭迫害,遗憾离世

1941年以后,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,再加上身体原因,史沫特莱只能回到美国,继续朱德传记的撰写工作。
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正式成立,看着电视机上激动人心的画面,史沫特莱早已热血沸腾。

恰逢此时,她耗费八年时间、呕心沥血而得的传记也终于完成了初稿,史沫特莱将其命名为《伟大的道路——朱德的生平和时代》,并准备尽快出版。

然而,危险却悄然而至。

由于美国政府支持的是国民党反动派,所以新中国建立的消息刺痛了美国高层。

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中国的记者,史沫特莱的纪实文学自然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。

各种罪名纷至沓来,不得已之下,史沫特莱只好再次远离家乡,在英国流亡。

在战场上,史沫特莱的身体已经多次遭到摧残,不停流浪更是让病情加剧,1950年3月,她被确诊为胃癌晚期,只能靠着喝牛奶存活。

要想继续生存,必须要做切胃手术,于是在遗嘱中,史沫特莱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悉数交给了朱德。

并且,她还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,希望可以将自己的骨灰送往中国安葬。

得知这名阔别已久的红色记者仍然忘不了中国时,一生戎马、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朱德也不禁潸然泪下。

结语

1951年5月6日,就在史沫特莱逝世一周年的忌辰上,党中央在北京为她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。

期间,周总理、朱德等人悉数到场,不仅如此,在朱德的安排下,史沫特莱的骨灰也被顺利运了过来。

追悼会结束后,骨灰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八宝山烈士陵园之中。

在墓碑上,朱德亲手写下“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”。

对于史沫特莱而言,虽无法在中国安度晚年,但在去世后却如愿回到了中国,某种意义上来讲,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落叶归根吧。

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,将巨额遗产留给朱德,临终提出一个特殊要求
  • 范冰冰在国外被认成李冰冰!别笑,你可能还不如人家

    近日,范冰冰参加戛纳电影节时,在机场有外国粉丝拿出了李冰冰照片给范冰冰签名。当时的画面,十分尴尬。事实上,范冰冰和李冰冰不仅仅名字只差一个字,她们俩长的确实挺像,我们国人很容易能分辨的清谁是谁,但是外范冰冰在国外被认成李冰冰!别笑,你可能还不如人家

  • 宋丹丹儿子巴图瘦了!颜值飙升被夸好帅,儿媳秀一字马大长腿吸睛

    3月17日,宋丹丹儿子巴图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条日常拖地的视频,引发网友热议。视频中,巴图主动拿起拖布,勤劳的拖着地板。他的老婆王博谷问他在家干啥了,巴图委屈的表示一直在收拾家里,有很多家务需要做。驭夫宋丹丹儿子巴图瘦了!颜值飙升被夸好帅,儿媳秀一字马大长腿吸睛